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薛崇林介绍,从2018年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变差、压力巨大。
1月1日起,全省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禁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全省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开展柴油货车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新生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准入和使用管控,严厉查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排放行为。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劣质油品、车用尿素行为,坚决取缔黑加油站(点)。开展工业炉窑专项治理,实施分类整治,实现淘汰一批、治理一批、替代一批。强化无组织排放控制管理,对重点行业物料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及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进行深度治理。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域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以散煤治理为重点,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原则,全域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确保群众清洁温暖过冬。强化工业企业料堆场抑尘措施,对环境敏感区煤场、料场、渣场实现PM10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全覆盖
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公路转铁路运输。6月底前,各地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使用。保护了企业,怎么保障蓝天?马军认为,给企业合理过渡期,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实践当中会对监管能力提出很大的考验,因为一刀切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要是给与它一个整改期,协助它改善,对地方的环境监管能力是一个考验,对地方治理决心也是考验,因为地方会保护一些有利于GDP贡献的污染企业。
在莫争春看来,一刀切往往是当环保政策从国家层面传递到省、市、县的过程中,地方在执行层面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所导致的。马军认为,从环境信息公开到绿色供应链,再到绿色金融,都可以辅助到新的环境治理模式。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会是不同利益诉求的折衷。近期出现的污染反弹情况就是一个提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柴发合说,不一刀切也意味着,会对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和治理要求。
2017年4月以来,中国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历时两年,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马军告诉《财经》记者,去年10月份以来,秋冬季就没有再执行之前那样严格的停限产政策。华北一位地级市环保局长向《财经》记者坦言,看过政府工作报告后,他感到压力很大。清楚城市的排放源在哪里,是制定减排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需要达标整改的企业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真正釜底抽薪地解决环境问题,从源头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需要使用环境经济手段,也就是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函数里。二是在能源结构上,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战略,制定实施控制燃煤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有关政策措施,并尽快制定实施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相关政策机制,从源头降低氮氧化物产生量。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剂定心丸。
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首次提出环境治理要避免对企业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在讲到该如何推进污染防治时,他又提到了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
结果发现,河北钢铁产量、山西焦化行业产量从去年秋季以来均有较大反弹,产量反弹的企业中,也包含了一些出现污染问题的,这显然是不符合精准化管理要求的。三是在工业结构上,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等两高行业产能,在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全面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推广天然气锅炉等燃烧设施低氮改造。
但当经济下行时,持续加大环保压力可能就出现顾虑。除增加了地方环保部门的压力外,政策能否有效落地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文件出台。对企业不能一管就死,也不能走向一放就乱的另一个极端。一是需要结合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制定氮氧化物控制策略,明确氮氧化物来源,排放清单,制定二氧化氮改善目标以及对应的氮氧化物排放削减指标,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生产和生活各相关行业组织实施。他认为,给企业过渡期会成为地方环保工作的掣肘,过去企业是环保责任主体,必须依法依规履行主体责任,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以让它关停了治理,但现在不能那么做了,要给他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现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在稳增长的形势下,会更多地关注到对企业的监管方式的调整。
不过公众更关心的是,保护了企业以后,当前的环保监管力量还能继续保障蓝天吗?在依然严峻的治霾形势下,企业能拿稳这块免死金牌吗?环保避免一刀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排污许可证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允许排污单位排放一定数量污染物的凭证。
柴发合表示,关于企业具体如何整治、整治多少时间,后面需要出台政策解释。排污许可证详细地记录着企业的排污要求、排污数据,政府以许可证为依托对企业提出定制化的要求并进行核查。
刘欣建议了几个之后可能的治理方向。这在天气上也有所体现。
当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的诉求比较容易得到回应。监管不能放松,一关了之也不对,重要的是,需要充分地把执法信息披露出来,让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解洪兴指出,精细化的环境治理模式需要和许可证改革相结合。生态环境部2018年6月制定的《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指出,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如何让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3%?政府工作报告两度提及蓝天保卫战。企业有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这个处处受限不是说把它一棍子打死,而是说有相应的流程、平台、方式能够协助它开展整改、确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相当于拿到了一块免死金牌,但对地方环保来说,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依然习惯性地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对立面,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缺乏合适的思路和路径,无法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统一面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过去几年,有些地方为了让空气质量达标,或为了应付督察,简单化地采取一刀切,对企业一关了之。
马军所在机构统计了高排放企业的产量变化和环境表现,包括它们是否出现环境违规被处罚、监测超标排放的情况。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3月3日发布的研究结果,京津冀硝酸盐区域性污染十分突出,硝酸盐绝对浓度和占比大幅度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无机组分,其浓度快速上升已成为PM2.5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表示,这一政策走向在预料之内。真正应该关掉的是害群之马。
3月3日,在两会的第一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北京这几天的雾霾污染天气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尤其当环保督察显示威力后,因担心一票否决导致丢掉乌纱帽,有些地方官员可能就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态度,从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法扩大化和一刀切的现象
企业相当于拿到了一块免死金牌,但对地方环保来说,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他认为,给企业过渡期会成为地方环保工作的掣肘,过去企业是环保责任主体,必须依法依规履行主体责任,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以让它关停了治理,但现在不能那么做了,要给他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国家层面从去年开始注意到了环保一刀切现象。他认为,未来会逐步过渡到以城市为单位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模式,要结合本市的空气质量达标战略对污染企业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企业的环境绩效为依据,不仅要限制污染企业,还要鼓励和奖励环境绩效优秀的企业。